喀斯特生态修复研究(喀斯特地貌生态建设)

喀斯特、喀斯特石漠化与生态和社会经济

1、喀斯特石漠化并不是单纯的基岩裸露现象,在喀斯特脆弱环境的背景下,一旦发生就具有很强的生态—经济效应,影响着喀斯特地区资源、环境和区域贫困(照片5-1)。

2、而在峡谷区同时有着正态与负态的喀斯特地貌相间排列,在其陡坡地区可能形成石漠化景观,在低洼地带,可能有土层覆盖,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3、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茂兰保护区摒弃了以往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石漠化是以喀斯特环境为发生背景,是喀斯特生态环境的逆向演替的结果,它的发生发展势必影响喀斯特生态环境,造成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的丧失,进而促进贫困的发生和贫困程度的加剧。

5、除此之外,土地石漠化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然后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离不开第一大产业农业的发展,农业可以为其它产业奠定基础,所以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是不利的。

6、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

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经济效应分析

由于喀斯特地貌长期在流水、风沙作用的溶蚀和侵蚀下,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得耕地面积逐渐减小,容易发生旱灾等,土地当中的营养物质的流失,加上地貌本身就是高原山地地区,所以土层薄,土地贫瘠,不宜于农作物的生长。除此之外,土地石漠化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石漠化是以喀斯特环境为发生背景,是喀斯特生态环境的逆向演替的结果,它的发生发展势必影响喀斯特生态环境,造成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的丧失,进而促进贫困的发生和贫困程度的加剧。

可见.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背景上发生,但其发展不与喀斯特同步。

而且必然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地退化、基岩出露,形成奇特的石漠化景观,简称石漠化。综上,我们认为喀斯特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在视觉上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

试论述贵州石漠化脆弱生态系统的成因及恢复措施。

1、贵州省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人为原因可能有乱伐森林、过度开垦。乱伐森林: 森林在保持水土资源平衡和生态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贪婪的伐木行为,许多地区的森林遭受了破坏。乱伐森林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减少了森林覆盖,导致土壤暴露在阳光、风雨和侵蚀之下。

2、石漠化在贵州省的严重性部分归因于人为因素,其中包括无序的森林砍伐和土地过度开发。森林是维护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的关键,然而,由于过度采伐,森林覆盖率下降,土壤失去保护层,容易遭受侵蚀,这不仅导致土壤流失,还减少了水源,降低了土地肥力,从而加速了石漠化的进程。

3、贵州境内喀斯特生态环境具有碳酸盐岩广布,沉积厚度大,垂直差异显著.剥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抗蚀年限短,危险程度增高,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且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频繁。

4、引发石漠化的动力因素主要是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这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所以研究导致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防止石漠化则更有实际意义。

如何治理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

1、建立建筑污染防治机制:建立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对建筑工地的污染源进行严格监管,保护森林和自然景观。加强垃圾污染防治:建立垃圾分类和处理机制,促进循环利用和资源回收,防止垃圾对生态造成污染。开展生态修复和恢复工程:对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河,钻井提水等方法可解决工农业用水。地下河纵剖面呈阶梯状,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筑坝发电。如云南丘北六郎洞水电站,是中国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电站。湘、黔也利用这种优越条件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电站。

3、加强水土保持。因为喀斯特地区地形起伏大,土壤薄,易发生水土流失等问题,所以要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如植被恢复、防风林建设、堰塞等方法。开发节水灌溉技术。喀斯特地区降雨量较少,水资源短缺,所以要开发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微灌等方式,减少灌溉水的浪费。发展旅游业。

4、注定应采取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法不同。应基于地形地貌、气象等方面差异进行分区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分区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喀斯特地貌地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可以依靠植树造林提高植被根系保水保土的功能,同时,在陡坡设置岩石堆砌如墙的措施,以缓解水土流失。

5、封山育林。充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封山育林能很好地恢复生态。退耕还林。依据国家相关规定,保证粮食供求 人工造林种草。扶贫开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用其他方式增加收入,减低植被负担,有效保护植被。以上措施能有效从水土保持这个本质问题上防止和治理石漠化。

喀斯特洼地的形成过程

过程:地壳上升后长期稳定,石灰岩致密,首先发育石芽、漏斗和落水洞,继而形成独立洞穴系统,地下水位高低不一。随后独立溶洞逐渐合并为统一系统。地下水位之上出现干溶洞,再后地面蚀低,地下河陆续转变为地面河,破碎的地面出现溶蚀洼地与峰林。

喀斯特洼地的形成过程如下: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地下水沿岩石的裂隙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溶洞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地下喀斯特地貌。随着地表水沿岩石垂直裂隙下渗,溶洞不断被侵蚀、扩张,形成落水洞。地下水从落水洞流出,形成地表河流或溪流。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流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造成的。河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和一些风化、剥蚀产物中的可溶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随水流失。喀斯特地貌就是可溶性盐类(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的。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